Channel Avatar

Five thousand history @UCwRJ8_QR0WK748Crqs3RXcg@youtube.com

5K subscribers - no pronouns :c

To measure today by ancient standards is to distort today; T


Welcoem to posts!!

in the future - u will be able to do some more stuff here,,,!! like pat catgirl- i mean um yeah... for now u can only see others's posts :c

Five thousand history
Posted 1 year ago

周勃,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一六九年。他的先祖原居卷邑(在今河南省原阳县境内),后来迁居到沛地(今江苏省沛县)。青少年时以编织蚕箔为生,因身长力大,会吹箫,善骑射,也常常给人家当吹鼓手,还在材官手下充当过拉硬弓的役卒。他虽然出身低微,然而他对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汉初时期的著名大将,也是历史上一个有影响的重要人物。


时势造英雄。周勃的业绩,同他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时代是紧密相连的。他正是在秦末的动乱年代中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秦始皇用武力灭掉东方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是一大历史功绩。但是,由于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大兴土木,大发徭役,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奴隶式的残酷压榨,使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所以,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显赫一时的秦王朝随之崩溃了。天下方乱,群雄并起。编席出身的周勃,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跟随刘邦起义,进而投身于反秦之战和为时五年的楚汉之争,直到开国后抗击匈奴,平息诸侯王叛乱,诛吕安刘,身经百战,以军功为大将,成为西汉帝国的开国元勋,官至太尉,封为绛侯。


公元前二○八年(秦二世元年)九月,刘邦在沛地起事反秦。周勃住在沛地,沛令听说他武艺出众,引为中涓(官名,若谒者舍人之类)。刘邦起兵入城,周勃即投向刘邦,参加了他所率领的义军。在刘邦攻打胡陵(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南)、方与(在今山东省鱼台县北)、丰邑(今江苏省丰县)、砀山诸役中,周勃身先士卒,每战必先,其武勇为他人所不及。因此,刘邦赐给周勃五大夫的爵位。不久,周勃又随刘邦攻打并夺取了蒙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和虞县。在同秦将章邯的车骑部队作战时,周勃率军殿后。他随刘邦平定魏地(指战国时魏国的地区)以后,接着又攻占了爰戚(在今山东省嘉祥县西南)和东缗(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直至栗县(今河南省夏邑县)。相继又战败东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的阿城镇)一带的秦军,追击到濮阳,攻下了甄城(在河南省濮阳东),袭击并夺取了宛句(在今山东省菏泽西南),俘虏单父县(今山东省单县)的县令。在夜袭临济(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北),进攻张城(在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南)时,周勃率队最先到达,并打败了秦军。在进攻开封又是周勃的士兵先至城下,创立首功。后因章邯打垮了项梁的军队,刘邦和项羽遂领兵回到砀山。公元前二◯七年底,楚怀王封刘邦为安武侯,令为砀山郡守,刘邦任周勃为虎贲令(卫戍部队的将领)。其后,周勃又跟从刘邦往定魏地,在城武打败了东郡(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的地方部队,击破了王离率领的秦军。复又回师西进,攻取颍阳(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和缑氏(在今河南偃师县东南),断绝了黄河的河津渡口。继而挥师南下,进攻南阳,然后掉转兵锋,攻破武关,在兰田大破秦军,进据咸阳,灭亡了秦王朝。周勃在两年多的灭秦战争中,经战数十次,转战数千里,勇冠三军,武功卓著。


公元前二○六年,刘邦进位汉王,封周勃为威武侯。是年冬,周勃跟从刘邦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整训兵马。不久,他又随刘邦兵出汉中,还定三秦(指项羽在关中分封的雍、塞、翟三个诸侯国),揭开楚汉之争的战幕。在进攻槐里(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好畤(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以及在咸阳同赵贲的军队作战中,周勃率军为先驱,功居其首。然后又奉命回军攻取频阳(在今陕西富平县东北)和郿县,包围章邯军于废丘(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击破章邯部将盗巴的军队。接着周勃又率军攻打上邽(在今甘肃天水市东南),转而向东扼守峡关(在陕西兰田县东南),攻击项羽。嗣后又受命回军守卫敖仑(在今河南郑州市北),追击项羽。项羽死后,周勃率军向东平定了楚地的泗水(在今江苏沛县东)、东海(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南)二郡,收复二十余县。不久,周勃又随同刘邦在河北易水一带打败了举兵反叛的燕王臧荼。在楚汉相争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周勃所率之军战功最多,故得封食邑八千一百八十户,赐爵号绛侯。

公元前二○○年(高祖七年),韩王信在代地(指山西大同市以东地区)勾结匈奴,举兵反叛。刘邦亲自督军往征,周勃率先头部队直趋武泉城(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在武泉北击败匈奴的骑兵。复又转战铜(在山西沁县南),大破韩王信的主力,然后回师收复太原郡的六座城池,并在晋阳城下击败韩王信军中的匈奴骑兵,打下了晋阳。后来又在碧石(在山西静乐县北)战败韩王信的余部,追出八十余里,并在回师程中收复了楼烦县诸城镇。周勃因在这次平叛中指挥得宜,刘邦任命他为太尉,位列三公。


公元前一九六年(高祖十一年),代相陈豨将赵、代之兵,勾结匈奴,发动武装叛乱。刘邦命周勃率军出太原,进行平叛。周勃以迅疾的行动直趋代地,一举在马邑(治所在山西朔县)、楼烦打败韩王信、陈豨、赵利的军队,斩陈豨部将乘马豨。随后又转攻云中(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雁门(在今山西玉右县南)二郡,破陈豨余部于灵丘,斩陈豨于当城。历经数月转战,悉定代郡、云中、雁门三郡,收复三十八县。翌年,燕王卢绾反叛,周勃以相国身分代替樊哙统军进剿。周勃率军北进,首先攻下蓟县(故城在北京市西南),在上兰、沮阳(均在河北怀来县境内)大破卢绾,然后转战长城内外:全部平定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十二县,右北平郡(治所在今辽宁凌源县西南)十六县,辽西(治所在今辽宁锦县西)、辽东(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市)二郡二十九县,渔阳郡(在今北京市一带)二十二县,共七十九县。


公元前一九五年(高祖十二年),刘邦病危,临终前曾嘱以后事。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若死,何人可代?”高祖说:“莫若曹参。”吕后又问:“参年亦已将老,此后当属何人?”高祖说:“王陵可用。但陵粗愚直,不能独任,须用陈平为助。平智识有余,厚重不足,最好兼用周勃。勃为人朴实敦厚,不好文学,但欲安刘氏,非勃不可,可令为太尉。”周勃平定燕地率师还朝,高祖刘邦已经去世,遂以列侯事惠帝。惠帝六年,复任周勃为太尉。公元前一八八年惠帝驾崩,吕后临朝称制。吕后为巩固自己的势力,封兄子吕禄、吕产、吕台及台子吕通为王,命吕禄、吕产为将军,分领护卫京城和皇宫的南北禁军。诸吕秉权,刘氏日衰。

公元前一八◯年秋,吕后病亡,遗诏命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控制了朝廷的大权。诸吕专政,自知违背高祖刘邦“非刘氏为王,当天下共击”之约,恐为诸侯王大臣所诛,遂打算阴谋作乱。当时,朱虚侯刘章在京,探知诸吕阴谋,遂一面派使者密告其兄齐王刘襄,叫他发兵西向,一面连络周勃、陈平作为内应,共诛吕氏。齐王刘襄会同琅琊王刘泽,由齐地起兵讨伐诸吕。消息传入长安,吕产、吕禄派遣灌婴领兵数万,出击齐兵。灌婴率军行至荥阳,逗留不前,内结周勃,外连齐王,静观其变,再定行止。


周勃与陈平本欲除掉诸吕,拨乱反正,但因吕产、吕禄手握兵权,急切不便发作。这时,齐王刘襄已经发难于外,时机成熟,遂相谋于内,一面授意灌婴留驻荥阳,按兵不动,一面利用郦商父子与吕禄的友善关系,密劫郦商做为人质,令其子郦寄诱劝吕禄交出兵权,离开北军而就封国,好使周勃进入北军。开始,吕禄尚信以为然,后因吕婆的反对而狐疑不决。而此时郎中令贾寿出使齐国归来,向吕产报告了灌婴在荥阳与齐连和的消息,劝吕产赶紧入宫研究自卫对策,准备发动叛乱。平阳侯曹宙闻知底细,忙将消息密告周勃、陈平。由于事态的突然变化,遂决定令符节令纪通持节随周勃急驰北军,诈传诏命,说由太尉周勃统率北军。并派郦寄、刘揭入内敦促吕禄,说:“主上命太尉掌管北军,无非是要足下立即去就封国。足下应急宜交出将印,辞别出都,否则祸事不远矣!”吕禄因尚不知情况有变,遂交出将印,将兵权授予周勃。周勃接印后,立即下令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北军将士皆袒露左臂,表示助刘。于是,周勃一面命刘章率军千人监守军门,入宫保卫少帝,击杀吕产,一面分遣将士逮扑诸吕,尽皆处斩。诛灭诸吕后,周勃、陈平与诸王大臣会议,拥立代王刘恒为天子,是为孝文皇帝。


文帝即位,任周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对周勃说:“你诛灭诸吕,迎立代王,威震天下,又受到皇帝的宠信,得到丰厚的赏赐,处于尊贵

的地位,这样,时间久了就会祸及其身。”周勃也带到自己的处境危险,有些恐惧,就请求交回相印,得到了文帝的允许。一年多以后,陈平病故,文帝复起用周勃为丞相。又过了十个多月,文帝说:“前些时候我下诏让列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国,有些还没有走,丞相是我所器重的,请你带头回到封国去吧。”于是免去周勃的丞相职务,回到自己的封国绛县。


周勃在绛县,怕被诛杀,常常披着铠甲,命家丁手持兵器与郡守、郡尉相见。后来有人以此为由上书告发周勃图谋反叛,皇帝命廷尉将其逮捕查办。周勃恐惧,不知如何回答,狱吏则乘机加以侮辱。后周勃送给狱吏黄金千斤,狱吏则在审讯时示意“以公主为证”。公主是文帝之女,系周勃的未婚儿媳,因此狱吏教周勃以公主作为自己不会谋反的证据。同时,周勃又以厚礼买通薄太后的弟弟薄昭,使其将案情转告薄太后。薄太后是文帝的母亲,她认为周勃不会谋反,遂向文帝说:“绛侯曾经掌握过皇帝的玉玺,统率北军,他不在那时反叛,如今居住在一个小县城里,难道还会反叛吗?”文帝于是赦免了周勃,恢复了他的爵位和食邑。周勃出狱后,威慨地说:“我曾将兵百万,哪里知道一个狱吏竟然这样尊贵啊!”


周勃再次返回封国后,于公元前一六九年(文帝十一年)病逝,谥号为武侯。

周勃本为编席出身的布衣之士,但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成为著名的将佐之才。他“重武少文”,但由于他对西汉王朝忠心耿耿,为人耿直朴实,

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周勃因时度势,不顾个人安危,诛吕安刘,拨乱反正,为巩固西汉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5 - 0

Five thousand history
Posted 1 year ago

董翳是晋国人,在秦朝是任职都尉,他的是晋国董狐的后裔。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秦朝命大将章邯发兵正压,公元前206年,陈胜部将周文率兵进攻秦朝首都咸阳,秦二世胡亥派董翳和司马欣协助大将章邯作战。


次年,章邯攻赵,秦军将赵王赵歇围困在巨鹿,本来已经轻松取胜的战役却因为项羽的到来而扭转局势。楚霸王项羽赶来巨鹿援赵,章邯大败。如若此时秦朝派援兵前来支援或许秦军还有取胜的可能,然而赵高独掌大权,不愿派援兵相救,在危难之际,董翳劝说大将章邯降楚,反正回去也是死,不如投降反倒还有一线生机。

在董翳的劝说下,章邯也感觉有理,于是带兵投降项羽,但是后来秦朝二十余万降兵全部被项羽下令坑杀。不过坑杀的都是些士兵,项羽毕竟爱惜人才,将有才能的将领收为己用。而后项羽之军势如破竹,逐渐逼近咸阳直捣皇宫,秦三世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秦末十八路诸侯董翳是什么王?

秦朝灭亡之后,楚霸王项羽开始分封各路英雄为王,刘邦为汉王,统治秦岭以南的汉中;还另封原秦朝三位降将为王,统治关中地区,以遏制刘邦的势力,其中封章邯为雍王,管辖关中西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关中东部,封董翳为翟王,管辖关中北部。

秦朝的三位降将都归顺项羽,并且获封为王,在《史记》、《汉书》等书将这三位秦将称为三秦。其实早在项羽建立政权自称为西楚霸王开始他就已经陆陆续续封了很多诸侯王,在加上秦朝灭亡之后封的汉王和三秦,总共有十个诸侯王,史称秦末十八路诸侯。


秦末十八路诸侯包括了: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韩成;殷王司马卬;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辽东王韩广;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秦末将领董翳封为翟王,管辖关中北部,定都高奴,也就是如今陕西延安北。然而此次项羽的分封其实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为后来诸侯王的战乱埋下了伏笔。因为各路诸侯王实力不同,最终发动战乱,汉王刘邦则把视线瞄准在“三秦”的地盘。

最终刘邦按耐不住对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发起进攻。汉王四年刘邦与董翳在成皋大战,守城的大司马曹咎中了刘邦的激将法,出门迎战,在渡汜水的时候遭到汉军袭击而大败,得知兵败的消息之后董翳与大司马曹咎、塞王司马欣共同自刭于汜水之畔。

秦末将领董翳,生在生乱却有着清醒的头脑,在关键时刻劝说大将章邯投降归楚从而保住自己和整个军队的性命,不做愚忠之臣。但是也证明他的决定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毕竟项羽不是个会称霸天下之人,这一点从项羽坑杀降军开始就已经证明了。而后分封各路英雄,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而不是根据客观因素和各路英雄的自身情况来,因此而为后来的诸侯争霸埋下伏笔,导致一枝独大的刘邦迅速崛起,灭楚成汉!

2 - 2

Five thousand history
Posted 1 year ago

秦朝末期时,朝廷越来越腐败,民众对秦朝也是越发不满起来,不少人决心反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胜吴广起义了。而陈胜发动起义后,各地纷纷开始响应,其中司马欣也是当时反叛的一个主力军,那么这个司马欣到底是一个什么人呢?

司马欣简介


司马欣为程姓司马氏、程伯休父的后裔,也是当时秦朝的一个长吏。历史上并没有太多关于司马欣的记载,最早的记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当时司马欣在栎阳县监狱做官吏,项梁犯事在栎阳县被逮捕了,项梁于是让蕲县的监狱官员曹咎写信给司马欣,项梁才活了下来。



后来陈胜起义声势越来越浩大,他的军队甚至逐渐逼近了国都咸阳,秦朝将领章邯建议二世赦免骊山刑徒并组成军队对抗陈胜,于是二世就命章邯为将领,让长吏司马欣和都尉董翳一起辅佐章邯作战,开始时作战十分成功,后来在巨鹿之战中遭遇楚军,秦军一败涂地,章邯只好向咸阳求援,但是赵高却不允许,司马欣害怕之下只好率兵向项羽投降。



秦朝灭亡后,项羽将刘邦封为汉王,统治汉中,另外又封原秦将领统治关中地区以期钳制刘邦,其中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后来《史记》等书中都将这三位秦将称为“三秦”。

司马欣是怎么死的?


汉王四年成皋之战时,当时守城的大司马曹咎中了刘邦的激将法,出城应战了,但是在军队半渡汜水时遭到了汉军的突袭,曹咎大败后难以忍受,于是自刎于汜水,司马欣见此十分悲愤,于是也于汜水自刎而亡

5 - 0

Five thousand history
Posted 1 year ago

秦始皇真的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吗?这个千古第一帝到底有多冤?
秦始皇也许从没想过,自己除了“暴政”出名外,有这么一天,还能以色诱人盛世容颜,荣登中日友好交流大使之位,被亲切成为“政哥哥”。

【三大罪之——焚书坑儒罪】传闻中的秦始皇,为了控制大众的思想,不仅要烧毁除法家外的作品,还把别家粉丝活埋,可谓是专政残暴的典范操作。
但事实并非如此,“焚书坑儒”传闻中,“焚书”是真有,但“坑儒”却是一场误解,这场误解背后,甚至包含了药品诈骗的心酸真相。

在步入中年后,秦始皇的目标只剩下一个——向天再借五百年,也不知是前期用脑过度,还是求生欲过于旺盛,在面对“长生不老”这个问题时,嬴政此前的治国智商全部清零。
长生不老药虽然不存在,但是相信它的人却有一大把,比如急于求药的秦始皇,随意听信了虚假小广告,分分钟就在线打钱付款一气呵成,结果人家骗钱就跑,逃跑同时还不忘黑秦始皇一把。
骗钱还被黑,秦始皇能忍你都不能忍,于是才有了“坑儒”,准确来说是“坑术士”这一出,搁现在来说,那就是打击封建迷信,扫除药品诈骗的先锋第一人。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史记》

【三大罪之——滥杀无辜罪】在广为人知的,焚书坑儒事件后,即使没有爆出别的杀人事件,秦始皇依旧在人们眼中就变成了,杀人狂魔的代名词。
一般帝王上位之后,为了保护自己的帝位以及后世安稳,会找一些理由让开国功臣,一个个的“消失”,结果“暴君”代言人秦始皇,却没有诛杀过一位功臣。
如果他真的滥杀无辜,那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失败之后,秦国打下燕国,燕国为什么没有被屠城;如果他真的滥杀无辜,那前人都用活人陪葬,轮到他的时候,为什么偏偏要用兵马俑。

又有人说法律严苛,结果,在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死刑都不多见,更别提别的残酷刑罚,常见的刑罚还是罚钱款、物资或者劳力。

【三大罪之——劳民伤财罪】前有孟姜女哭长城,后有几十万苦力修阿旁宫,传闻中的秦始皇,是见不得有人闲着的大领导,不仅要求免费劳动力,还要求每天工作20小时,一周工作七天,高举口号:我若不亡,工作不止。

首先说说万里长城,长城在秦之前就开始修建了,前前后后修了2000多年,由多个朝代共同完成,并不是秦始皇的独家创意。

秦始皇时期,本是维修之前的长城,但是边境的匈奴擅长骑射,活动范围大不停试探,如果不修建长城抵御,还得增加更多的兵力防守,给边境人民带来更大的负担,所以开始修筑北方长城,总长度大概一万里左右。




现在:
再说说那个在《阿房宫赋》里,被描写的极尽奢华的阿房宫,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得出阿房宫其实未建成的结论,2006年,考古人员花费一年多时间勘查阿房宫,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米,只发现数片烧过的土块。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秦始皇时期的徭役,并不是无限征用免费劳动力,徭役有工资有四十天的农忙假期,每户不能同时征调两人服徭役,女性做针线活也有工钱。
以上,看完秦始皇的“暴君三大罪”,也许有人会说了,你不就是想给秦始皇洗白吗?

其实并不是,从我们今天的角度看来,秦始皇花费这些人力物力,都有着深远的道理,对于国家边防以及农业政治版块的利大于弊。
对于秦始皇统治年间的人民来说,他们需求的是轻松过好日子,那些修长城防御、兴建水利这些事儿,距离他们个人很远,那段时期的儒学被打压,严苛法家盛行,人民认为秦始皇是个“暴君”也不足为奇。

毕竟历史总是有多面性,那你觉得,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暴君”呢?

5 - 1

Five thousand history
Posted 1 year ago

演义里我唯唯诺诺,正史里我重拳出击,硬核狠人鲁子敬
说起鲁肃,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风?

老实文官?萌萌哒?甚至是,甜宠cp?

然而史书上说鲁肃“体貌魁奇”。作为参考,三弟告诉你史书上对典韦的形容是“形貌魁梧”。

鲁肃——体貌魁奇;典韦——形貌魁梧;所以鲁肃应该是什么画风,你品,你细品。



三弟这次,将从外形开始,破除你对鲁肃的所有刻板印象! 

94版的老三国,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温和儒雅的文臣谋士鲁肃

然而这个我们所熟知的鲁肃,却是被加入了亿点点“艺术加工”的产物。

 

你可知道鲁肃他精于骑射,用拳头讲道理是一把好手;他性格豪迈,一掷千金只为交个朋友;他胸怀改天换地之志,更像战国时的纵横家。

而这些正史里面着重写的特征,在演义里面被简单写,在电视剧里更是躲着演。层层修饰下来,鲁肃的形象已经偏离了太多。

重新介绍一下,鲁肃,字子敬。一位言论大胆、手段霸气,演义里唯唯诺诺,正史里重拳出击的硬核狠人。

 

 

一、 凡品出道,不安分的心

 

鲁肃,临淮东城人,也就是现在安徽滁州定远县一带。

祖上没出过什么大官的鲁家,就是单纯地有点小钱。比下,强过万千贫下中农,比上,还够不着“豪族”的地步。简单来说,有钱,没权,更没枪。

鲁肃的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安分地“富”过来的,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但传到鲁肃这一辈,思想发生了变异。

鲁肃生活的东汉末年,富是没用的。还是那句话,你家有粮我有枪,你家就是我粮仓。

或许是任人鱼肉的生活真的很没劲,或许是天生的不安定基因,鲁肃执意走出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攀登时代的巅峰。

 

少年鲁肃的一切记载都和攀登巅峰息息相关:

身体是搞事情的本钱。于是鲁肃利用自己“体貌魁奇”,开始脱产习武,剑术、骑术、射箭样样通晓。

出原文:

肃体貌魁奇,少有壮饰,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注《吴书》)

 

搞事情还要联合一切力量。于是鲁肃会不吝家财,卖田卖地来救济周边的穷困人家。赢得乡亲族人交口称赞,甚得人心。

村里有些愿意追随的精神小伙,鲁肃就给他们衣食,教他们骑射。先前自己习武,顶多算生活情趣,但食宿全包地教别人骑射,性质就变了:

你无官无职一山野村人,养一伙只听命于自己的武装分子,这不是“豢养私兵”是什么?《鲁肃传》才写到第二段,他就已经在疯狂试探律法的底线。

对,确实违法。

但鲁肃不在乎。动荡年月,这伙少年迟早用得上的,违法就违法吧。

好在别人也不在乎:动荡年月里,一个小地主养百十个私兵,这算是事吗?

 

但有人在乎他仗义疏财、武德充沛的名声。比如袁术。

“公元二世纪,人才最贵。叫鲁肃是吧?来我这做官吧!”

面对袁术抛出的橄榄枝,鲁肃想都没想就回绝了。原因简单,一是看到袁术的部下法度废弛——管理水平不行。二是袁术称帝这事,办得太蠢了——战略决策水平也不行。鲁肃追求出人头地,而不想跟错老大人头落地。

 

只是东城这地方毕竟还是袁术的地盘,不接受任命,那就只能润了。润去哪呢? 

鲁肃想到了因蹭饭相遇相知的周瑜。


 

当时还在做居巢长的周瑜带着几百人上鲁肃家蹭饭、借粮。一番推杯换盏之后,鲁肃指着院中一囷米说:“这个就给将军您做军粮吧。”

就这轻轻一指,周瑜都被指懵了:一囷三千斛,三国时代一斛约合现在一百二十斤。这一囷就是三十六万斤——一百八十吨左右吧。

当年周瑜与孙策相交时,也曾随手就送出一套大宅子。周瑜一看这仗义疏财的操作就倍感亲切,两人直接定为至交。

出原文:

瑜益知其奇,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既然是至交,收留一下,不过分吧?

这一路,鲁肃跑,袁术追,鲁肃差点就插翅难飞。

好在鲁肃有一身武艺和一群轻侠少年。逃跑路上鲁肃让老弱在前,轻侠少年们断后,拉满弓弦,摆好架势迎接追兵。而鲁肃自己则上前跟追兵讲道理。

主要内容就是把盾牌插在地上,自己挽弓搭箭往上面射——箭箭洞穿。

“讲道理,你们打不过我。”这道理追兵一看就懂了,成功被劝退。

 

但投奔周瑜也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周瑜也是个打工的,关键还得找个好老板,跻身决策层,施展自己的抱负,才能谈改换天地。

恰逢此时,周瑜来信了。

他在信里说,老刘家不行了,有先哲秘论说,代汉而立的王者将兴于东南。我老板孙家地盘就在东南,兄弟懂我意思吧。

去江东——也行。

孙权继承的江东地盘稳固,有广阔的蓝海可以发展。最重要的是,周瑜在信里提到的“先哲秘论”,就是那句谶语,“代汉者当涂高”。

对这句话时人各有各的理解。比如袁术单抠出一个“涂”字,解释成“路途”,和自己的字“公路”对应,以此宣扬自己是昭昭天命。

而江东这边就将“当涂”解释为地名——九江郡的当涂县。他们的理解中,谶语是在指示下一龙兴之地。而这当涂县在哪呢?就在孙权的势力辐射范围里。

所以说孙权这个年轻人呐,恐怕也是有野心有冲劲——这正是鲁肃需要的!

以后主宾投契,还愁没有搅动风云的平台吗?

 

行,上任,鹅城!

 

 

二、事业导师,搅动天下

 

进入孙吴集团之后,小地主出身的鲁肃,首先得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才能在海量江东人才中脱颖而出。

仔细分析完孙吴集团的政治格局后,鲁肃心中便有了计较:

当时江东的官员队伍与吴郡四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作为地头蛇注重本地利益,并不十分热衷于扩张,保守倾向严重。但显然孙权这样的年轻君主,是渴望开拓进取的激进派。

鲁肃需要强硬地主张放眼天下,给激进派增加声量,就能站在主君的一边了。

 

鲁肃很快获得一个单独跟老板对榻而饮的私密谈话——鲁肃决意就在这个晚上,狠狠抓住年轻领导的心。

 

孙权对这个新人还不是很了解。便用写大仁大义的场面话试探

孙:我想当忠臣的。

鲁:啊对对对

孙:我说我要匡扶汉室

鲁:啊对对对——我有个图谋霸业的计划……

孙:都说了我是大汉忠臣!

鲁:你听不听嘛! 

孙:听……

鲁:净整些虚的

 

鲁肃“啪”的一下解开衣襟,向孙权展示自己毛茸茸的胸肌——以及胸中酝酿已久的战略规划:

“首先,汉室不可能再复兴了。因为曹操现在太强,一时半会灭不掉。所以您现在应该固守江东,以待时变。

然后,北方的战乱杂事以后不会少,到时您就趁着曹操回北方处理事务,向西消灭黄祖、讨伐刘表,占据长江以南。

做到这样,就可以建号帝王,向北跟曹操争夺天下了。”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榻上策》,其中有几个重点要圈一下:

一是鲁肃作出判断,大汉不可复兴。

二是鲁肃认为当时形势是:北方曹操一伙,荆州黄祖刘表一伙,江东一伙。天下将三分鼎立。而最好的战略是先拿下荆州,再向北打,跟诸葛亮的《隆中对》不约而同。

三是鲁肃从一开始就规划了建号帝王,成就霸业的目标。他和刘备集团不一样,他可不是什么大汉忠良。

 

听完这大逆不道的战略规划,孙权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慌张与不适,只是沉吟半晌,缓缓说到: “我只是想尽微薄之力,辅助汉室而已,你想啥呢?”


 

孙权拒绝得滴水不漏,有帅气的朋友就要问了:难道他真的对建号帝王没有兴趣吗?

不只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榻上策》事件后,张昭曾打鲁肃的小报告,说鲁肃年纪轻轻,粗疏不堪大任。这时候孙权什么反应?

出原文:

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帷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不介意,还更加重用,连鲁肃老母亲的起居都一并照顾了。孙权这不是心花怒放都说不过去。

 

 

《榻上策》推销成功,只能算是第一步。

PPT不能落地,那与造车的贾老板何异?鲁肃要拿kpi,必须亲自推动项目落地,做成完美的个人代表作。

但是两个变故让鲁肃不得不中途修改对策。一是刘表死了。这本来是利好消息,可以趁乱拿下荆州,推动榻上策PPT的第二步“竟长江所极”。




 

但同时,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战略决战被迫提前上演。这样一来染指荆州就有些难了:曹操本身军力强大,打不过;刘备也还在荆州,实力不强但足够搅局。面对这两个人,稍微处理不好,很容易血崩。

鲁肃很快作出反应。

刘表死了,那就荆州刘备顶上嘛!如果刘备愿意,就把他拉上船打曹操,如果刘备后续行为不符合江东的利益,那就“宜别图之”——反正就先利用,利用不了就neng他,你懂的!

出原文: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前面可能还半懂不懂,但说到“宜别图之”,孙权可太懂了。

在孙权的亲自指挥部署下,鲁肃出差荆州跟刘备谈结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落难的刘备一听有人要联合,眼都发绿光:“这感情好啊!干,干翻曹贼,匡扶汉室!”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赤壁之战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战后,曹操暂退,但仍占据荆州北部,扼守长江上游。

江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仍在。

所以当刘备腆着脸来借荆州时,即便所有人都反对,鲁肃依旧撺掇孙权把荆州几个郡的治权转让出去。

“借”荆州的利与弊,古今争论千年。

但从时人角度来看,这一借确实让刘备为江东扛下曹操的兵锋,这便足够了。熬不过“当下”,谈何“将来”?

反正在计划里,刘备终究是要被“宜别图之”的。只是好战友周瑜的病故,让鲁肃不仅要为自己主张的借荆州擦屁股,还要肩挑周瑜为孙权成就帝业的宏愿。

一时间,东部战线的重担都落在鲁肃身上了。

 

 

三、单刀赴会 到底谁喷谁

 

却说那刘备得了益州,却无意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孙刘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从益阳到公安,一幅横贯荆州大地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演义里所谓的单刀赴会就发生在这时。只不过,关羽固然是单刀赴会,鲁肃又何尝不是单刀邀约呢?

出原文:

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你以为的单刀赴会,是一场“甘宁吕蒙埋伏于外,刀斧手五十埋伏于内”的鸿门宴。

实际上的单刀会,江东诸将反倒担心关羽有没有设下伏兵,劝鲁肃不要去。鲁肃对此正色道:“刘备负国,是非未决,关羽哪敢害我性命?” 

出原文:

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裴松之注三国志》引注《吴书》)

便昂然走出营去。

只见两军兵马摆在百步之外,刀戈森森、旌旗凛凛,杀气恐要收煞不住。

来者关羽提一单刀,昂首阔步,其身后随从,因着关羽虎威,莫不振奋。鲁肃亦按着单刀,挺立当场,面无惧色。


 

双方略去寒暄,鲁肃深责刘备有负东吴,关羽不明大义,寻衅滋事,破坏两国欢好,使曹操收渔翁之利。话语未竟,却遭到关羽的随从打断,说什么:“土地这种东西,德者居之,有什么不对的?”

演义中,此时关羽闻得此言假意呵斥随从,实则让其借机离开联系关平接应。实际上却是鲁肃闻得此言,当即厉声呵斥。关羽看到随从被骂,这才打个眼色让他退下去。


 

《三国志》中的记载的单刀会以关羽呵斥自己随从、吃了个小瘪结束,之后便是双方罢军。而演义却用艺术创作,完全逆转了故事走向,安排了一出挟持鲁肃作人质的戏码。把鲁肃这个“体貌魁奇”,精于击剑骑射的武士,写成“魂不附体”、“如痴似呆”的弱鸡。

 

咱说,稍微有点过分了。

反倒是吴人所修的《吴书》中,虽然肯定对鲁肃有所美化,但基本事实走向与《三国志》一脉相承。

《吴书》说关羽列出瓜分荆州的理由:“乌林之役,刘备身在行伍,出力最多。倘无刘备,赤壁胜负未可知。如此大功,分得荆州亦无愧色。”

鲁肃冷哼一声,无情戳穿:“当初我在长坂亲眼所见,刘备所部不过区区一校之军,如何出力最多?我主怜其身无处所,而百姓流离,故借荆州。今刘备尽得那益州,却仍占荆州,这等行为便是凡夫亦不能忍,何况统领一方的吴主?我听说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啊!”

关羽无以回答,提刀悻悻而去。

这段描写哪怕只信一半。那也是鲁肃在关二爷面前站定立场、慷慨陈词,能做到这也不失为人生高光。

 

四、纵横家的底色

 

孙吴后期使臣赵咨在出使魏国的时候说孙权“纳肃于凡品”。

鲁肃确实是天生有钱,但再有钱的土财主依旧是“凡品”,都注定了这辈子只能做牛做马,默默无闻地淹没在这历史之中。

鲁肃最怕的就是默默无闻。

 

有一类人,他们的毕生志愿就是立下不世之功,他们中有的人是为了封侯拜相、有的为了荣华富贵。但鲁肃是这类人中最硬核的玩家,他这辈子“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早已没有这些世俗的欲望,此生只愿能“立下不世之功”。

所以不妨将鲁肃看成一个有战国遗风的纵横家,他虽生在乱世底层,却想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一件惊世骇俗的作品。为此,在有限的人生里,他所有行为都是为向上爬服务。

出身不高,那便毁掉旧架构,再造王朝以求“从龙之功”。

难以出头,那便用惊世之论,做主张扩张的“异类”。

江东暗弱,那便拉拢刘备为爪牙,之后再考虑调转刀口。

但求生前搅动风云,身后名留青史。

能做到这样,我鲁子敬这辈子也算没有白活了。

 

赤壁之战后的吴军大营里,孙权带着诸将迎接功臣鲁肃。

鲁肃入阁拜见,孙权起身谢礼问鲁肃:“子敬,孤亲自下马,拿着鞍来迎接你,足够让你显荣了吗?”

鲁肃说:“不够。”

在座诸将惊出一身冷汗。

鲁肃坐下之后,慢慢举起马鞭说:“我希望能将您的威名和德行加之于四海、总括九州、成就帝业。到时您再用安车软轮来接我,那才将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时刻。”

0 - 0

Five thousand history
Posted 1 year ago

你能想象,十几路诸侯,十几万大军,居然花了一年时间都攻不下一座城池吗?

这倒不是因为守城的五千兵马个个都有张辽之勇,而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三国史上有名的乌合之众:讨董联军。

这个联盟可谓“散是满天星,聚是一盘沙”,前期各怀鬼胎,中期无所作为,后期自相残杀,偏偏就是没有同仇敌忾的时候。而他们声讨的敌人董卓,反而成了”群雄讨董“这出闹剧里戏份最少的配角。

对此,目睹了全程的围观市民董先生提出激烈申诉:标题与内容不符,应当把这出剧名改为”群雄讨群雄“才是。

今天,咱们就来讲讲这场与董卓“无关”的讨董闹剧。

 

一、讨董卓,却都想当董卓

 

公元190年,东汉初平元年正月,酸枣。

数十万联军一时云集,各路诸侯宰牛羊、放其血,涂于唇上,玉圭上写满了丹书,主旨只有一个:不除董贼,誓不罢休。

身为联军盟主的袁绍,此时正处于人生中的高光时刻:眼下逆贼当道,董卓专权暴政,是他袁绍聚义起兵,一呼百应。全天下都把诛灭董卓、匡扶汉室的愿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可讽刺的是,将董卓召入京师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袁绍。



四个月前,洛阳宫内,外戚与宦官的党争一度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站在外戚何进一党的袁绍因此提议召前将军董卓带兵入京勤王。可没想到,这场党争的两方最终双双惨死,胜利的果实反倒让入京的董卓捡了便宜。当董卓在朝堂之上得意洋洋地提出要废立皇帝时,袁绍的怒气彻底爆发了:他横刀怒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然后离开了洛阳。

多年以来,袁绍步步为营,上为铲除阉宦,让朝政在士人的领导下重回正轨,下为他四世三公的袁家谋取威望与权势。如今外戚也死了,宦党也灭了,唯独董卓这个意外因素的出现打乱了袁绍的算盘。

那么袁绍的下一步计划就很清晰了:他决心纠集天下义兵,诛灭这个凉州来的大老粗。


 

袁绍离开洛阳后逃到了冀州。此时的董卓尚且忌惮袁家的势力和名望,依旧拜袁绍为渤海太守。但袁绍并没有领情,反而“吃饭砸锅”,借着董卓封的官,打着讨董的旗号起兵。

董卓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袁绍一呼百应,关东州郡纷纷起兵反董。恼羞成怒的董卓被激发了粗人的本性,他先拿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开刀,把位居三公的袁隗全家都杀了。

但是,身负责国仇家恨重任的袁绍,却并没有立刻出兵洛阳。



袁绍这时在做什么呢?

袁绍做的第一件事是抬高自己的身价。他给自己上了一个官职“车骑将军”。车骑将军在汉代是地位仅次于大将军的重要高级军职,位比公卿。这时候的袁绍还没资格做车骑将军,所以只能自称。

第二件事,袁绍准备重立一个皇帝。

是的,你没听错。反对董卓废立的袁绍,不去打董卓恢复汉室,反倒转头做起了和董卓一样的勾当。他跟韩馥商量,准备立宗室、幽州刺史刘虞为皇帝。

这个刘虞是一位真正忠于汉室的人,坚决拒绝了袁绍的拥戴。可是他的选择对于袁绍而言根本无足轻重,袁绍只是在为他的野心寻找一块遮羞布而已。在“讨董”这块遮羞布——哦不,这面旗帜之下,各路诸侯蜂拥而来。



        对于这个所谓”讨董联军“的性质,这些诸侯们是各自心照不宣。当时会盟诸侯之一的济北相鲍信是这样评价盟主袁绍的:“袁绍为盟主,因权夺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直接挑明了袁绍讨董卓,就是奔着自己当董卓去的。

盟主如此,其他人又能好到哪去呢?

 

二、讨董卓,与董卓何干?

 

东汉初平元年正月,讨董群雄在酸枣会盟。

《三国演义》里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不过《演义》里列出的“十八路诸侯”中,孔融、陶谦、公孙瓒都没有亲自起兵讨董,马腾此时更只是叛军。剩余的诸侯用今天的话说,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军”。

集结于东部酸枣的是“兖州方面军”。顾名思义,这一部的诸侯主要来自兖州,分别有兖州刺史刘岱、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袁绍的堂兄山阳太守袁遗,以及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弟弟,徐州的广陵太守张超也一同起兵集结于此。

驻扎在黄河北岸的是“冀州方面军”。联军盟主渤海太守袁绍,以及冀州牧韩馥都来自冀州,河内太守王匡也位于黄河以北,紧邻冀州,其中袁绍、王匡位于前线,韩馥坐镇后方邺城供应粮草。

除此之外,还有位于南部的“豫州方面军”。其中后将军袁术屯兵于鲁阳、豫州刺史孔伷、颍川太守李旻屯兵于颍川,除此之外,还有千里迢迢赶来的长沙太守孙坚。

 

 那曹操呢?曹操此时还只是一个自封的“奋武将军”,没有多少兵马,算不得一路诸侯。

不过很快曹操就会发现,跟他比起来,可能其他人更没资格被称为“讨董诸侯”。



        面对联军的三面包围,董卓决定主动出击。第一个打击目标,是屯兵距离洛阳最近的王匡。董卓先在平阴津布下疑兵,吸引黄河对岸的王匡,然后率精兵潜渡小平津,绕后突袭,一举歼灭了王匡的部队。

董卓单方面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可是讨董诸侯不仅没有出兵回应,反而调转矛头对准自己人,开始了窝里斗。

先是陈留太守张邈看不惯袁绍作为盟主那不可一世的做派,经常言语冲撞他,恼怒的袁绍一度要派曹操杀掉张邈,被曹操极力劝阻才罢休。

然后是刘岱与桥瑁。刘岱跟袁绍类似,是借着董卓的任命才当上了兖州刺史,而曾经的兖州刺史,正是如今变成了自己下属的东郡太守桥瑁。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刘岱置讨董大业于不顾,借机杀了桥瑁,然后换上自己的人。

同样的矛盾也发生在韩馥与袁绍之间,身为冀州牧的韩馥,理论上是渤海太守袁绍的上级,但实际上袁绍却是联军盟主,而作为袁氏故吏的韩馥,在气势上就被袁绍压了一头。因为担心袁绍势大会对自己形成威胁,韩馥于是一步一步减少对联军的粮草输送。



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目睹着一切的曹操,对诸侯失望透顶。他怒斥了诸侯一番,决定独自出兵,迎战董卓。

曹操打算引军西向,夺取成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荥阳汜水。群雄如果要西讨董卓,这里是必争之地。曹操是想自己攻下成皋作为据点,也许可以以此说动酸枣诸将率兵西征。但曹操部队还没到成皋,就在荥阳西南的汴水边遭遇了徐荣。

徐荣虽然不是董卓的部将,但却忠于“朝廷”。而既然此时董卓控制了朝廷,徐荣自然就奉命讨伐酸枣联军。徐荣立刻给了曹操一个迎头痛击。曹操力战一天,带的五千兵马几乎损失殆尽,而他自己也在战场上中了箭,不得不退回酸枣。

尽管没有攻下成皋,但曹操此役并不是徒劳。汴水一战,让徐荣误以为酸枣诸将都是曹操这般敢死之徒,因而打消了进攻酸枣的念头。

大败又负伤的曹操回到酸枣,看到诸侯们还是没有一点进取之心,依旧日日置酒高会,不禁火上心头。曹操当面谴责他们:“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他还提出了一套攻入洛阳的详细作战方案,试图情理兼施。


 

然而,曹操这番掏心掏肺的演说也没能打动这帮眼中只有自己利益的诸侯。

董卓?董卓早已不是他们心中的头号敌人;他们盯上的,是同为讨董联军的诸侯彼此。

 

三、讨董者,才是诸侯的敌人

 

        讨董卓的群雄中,愿意积极出兵的,除了曹操,还有孙坚。但相比起真心想讨董的曹操,孙坚有着自己的意图:他要借讨董这次机会出人头地。

孙坚只是一个吴地小吏之子。第一没有好的家世给自己做支撑,第二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缺少进身之阶。这就让孙坚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每一步都抓紧机会,拼尽全力。

参与讨董这样的大事,是刷存在感的好机会,是夺取利益、壮大势力的好机会,谁不想分一杯羹?只是讨董以袁绍、袁术所代表的世家大族为主力,这是一个圈子,孙坚不在这个圈子里。所以他要想办法先进入圈子。孙坚决定去投奔袁术。



打着义兵讨贼的名义,孙坚上路了。在正义之名下他先为自己报了私仇,杀了两个人。一个是曾经对自己无礼的荆州刺史王叡。王叡质问孙坚自己有何罪,孙坚的答复倒是黑色幽默:“你的罪就是什么都不知道。”随后,因为南阳太守张咨不肯给孙坚供应军粮,孙坚又用计杀了张咨。杀了这两个人,孙坚给自己立了威名。

孙坚到了袁术屯兵的鲁阳,当时原来的豫州刺史孔伷已死,于是袁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豫州刺史,算是进了圈子。

初平二年(191年)二月,孙坚率军出发了,结果在梁县遇上了那个打败过曹操的徐荣。孙坚不敌徐荣猛攻,只能带着几十骑狼狈突围。这一仗大败给徐荣,却并没有挫了孙坚的士气。他必须在讨董这个大事件中建功立业。重振斗志的孙坚一路收集散兵,整编军队,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往阳人,一路往太谷关,在阳人城大败董卓派出的大都护胡轸,还斩了其部下华雄。这一仗,算是讨董联军在与董卓正面对抗中的第一场胜仗。

 

然而就在孙坚前线取胜的时候,后方出了大问题。

袁术见孙坚连连得胜,怕他逐渐积累的威望超过自己,于是使了狠招,断了孙坚的军粮供应。此时孙坚离洛阳只有一步之遥,不得不踩了急刹车,连夜驰马一百多里回到鲁阳去给袁术解释。孙坚一再对袁术表示,自己跟董卓并没有个人恩怨,他奋力讨董,上是为国家社稷,下是为了帮袁术报袁氏和董卓之间的私怨。说了这么一番漂亮话,袁术才勉强相信孙坚。

孙坚和董卓,终于在洛阳刀剑相向了。在先帝的陵寝下,孙坚打得董卓大败西逃。董卓留下吕布殿后,也不敌孙坚,大败而逃。孙坚经由讨董而积累的威名,算是彻底树立起来了。

然而孙坚打赢董卓,反而大大得罪了讨董总盟主袁绍。你打胜仗证明自己的实力,不就反衬了其他群雄的无能了么?

袁绍趁孙坚西进的时候,让部将周昂往东去夺取孙坚作为豫州刺史的治所阳城,并且釜底抽薪,断了孙坚的粮道。孙坚不得不回击周昂、还驻鲁阳。当孙坚奋力讨董之时,袁术、袁绍等诸侯却在极力妨碍他,在这个层面上,恐怕董卓才是讨董联军的盟友,而孙坚倒成了他们共同的敌人。

这便是群雄讨董整场闹剧中最荒唐可笑之处。

 

结局:戏终人散,无人生还

公元192年,董卓死了。

没有死在几十万讨董联军的阵前,而是死在了干儿子吕布的刀下。

董卓的死并不是“群雄讨董”这场戏的结尾。讨董群雄们的死,才是这出乱世闹剧真正的落幕。

袁绍谋划立刘虞为帝不成,又把主意打到冀州牧韩馥身上,用计夺取了冀州。韩馥不得已投靠了陈留太守张邈。袁绍的使者求见张邈,韩馥认为张邈要加害自己,于是用书刀自杀。

韩馥死后,张邈和弟弟张超趁着曹操东征,与吕布、陈宫在后方背刺,最终张超兵败而死,张邈在向袁术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杀。

作为袁术部曲的孙坚,在讨董之后受袁术指使去征讨荆州刘表。在与刘表部将黄祖的交战中,孙坚中箭而死。

袁术后来获得了一个玉玺而妄图僭越称帝,最终众叛亲离,呕血身亡。

        袁绍在夺得冀州后,又击败了公孙瓒,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势力,然而最终却兵败于官渡,郁郁而终,其子袁谭、袁尚兄弟阋墙,最后分别死于曹操和公孙康之手。



活到最后的,只有当初一心讨董的曹操。

这时候再回看曹操写下的这首《蒿里行》,更是叫人唏嘘不已: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0 - 0

Five thousand history
Posted 1 year ago

西汉军队封狼居胥,东汉同样武功赫赫,东汉军队打仗善于 “以少胜多”。比如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班超在西域曾以千余人的兵力打败了贵霜帝国的7万军队,取得了捍卫东汉西域主权的辉煌胜利。

东汉守卫西域的兵力有多少人呢?根据史书记载,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官员有370多人,而都护秩比2000石,相当于统帅一部兵力的军事将领。按照汉朝的军制,一部有2到3个曲,一曲有兵力1000人,2到3个曲折合换算,汉朝在西域的兵力就有2000人到3000人,那么,班超稳定西域的兵力最多就3000人。

东汉如何以数千人的兵力掌控西域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第一,屯城。屯城是汉军守卫西域国土的重要基础。

屯城为两汉时期汉军在边防重镇修筑的城池,目前考古学界在西域发现的汉朝屯城遗址就有数十个。东汉时期在今天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脉附近就修建了数量众多的屯城。

东汉的屯城有什么特点呢?东汉名将耿恭守卫的疏勒城就是东汉屯城的典型代表。

耿恭守卫的疏勒城在今天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县境内,整个城池,经过近2000年的风雨,考古现场发掘出来的城墙遗址最高的还有3米。城内的西北方向还有一座面积较小的城池,和主城遥相呼应,形成坚固的守卫屏障。

根据考古现场发现的线索和考古发掘的研究,疏勒城遗址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现场发现的大量的铁制兵器和盔甲,有鲜明的汉代特征。结合文献记载证明,这个疏勒城城池内有汉军将士曾在此守卫边疆。

其次,疏勒城依靠地形山涧建成,北面和西面有城墙,而南边和东边以深涧为守卫城池的屏障。山涧有水,解决了城内将士生活用水的问题。山涧还成为敌军进攻城池巨大障碍。疏勒城依山而建,体现出疏勒城鲜明的军事色彩。

通过疏勒城现场考古发掘,就能看到东汉屯城的一般规律:依山而建,地形易守难攻。城池靠水而建,解决了守城将士的用水问题。有了水源,有了险要的地形和坚固的城池,汉军将士就能守卫边疆地区,打退匈奴等敌军的进攻。

第二,屯田。而东汉时期西域的屯田制度沿袭自西汉,和西汉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永平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取伊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

这句史料是什么意思呢?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军反击匈奴。与此同时,汉朝在今天新疆的伊吾地区设置宜禾都尉屯田,开始对西域的经营。

《后汉书》还记载,到了永平十七年冬天,汉军出击车师国。汉帝国在金蒲,柳中等地,“屯各置数百人”。这就说明,汉朝在金蒲城、柳中城等西域地区屯田戍边,一个屯田据点有屯田人员数百人。

上述屯田地理位置好,土地肥沃,地处西域东部的交通线上,属于战略要冲,起到了很好的稳控西域的效果。

东汉的屯田为汉军守卫西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汉安帝时期,朝廷派出班勇为西域长使,率将兵500人屯驻扎在柳中。班勇本人就以柳中为基地反击西域的焉耆等国。

第三,装备和战术。

东汉军队能牢牢守护西域国土,离不开东汉军队手中的装备和战术。在班超和贵霜帝国军队的对决中,汉军的装备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汉军的主要装备有:

环首刀,西汉时期有环首刀,是当时世界上实力很强的近身格斗武器。由于西汉时期钢铁产业迅速兴起,钢铁产业直接引发了汉军武器的革命。

这个革命性体现在哪里呢?环首刀装备汉军之前,汉军反击匈奴使用的武器为汉剑。汉剑由于双面开刃不利于骑兵作战,不利于劈砍,很容易折断。而环首刀易于战场砍杀。再加上弩和戟的配合,极大地提升了汉军骑兵的战斗力。

环首刀坚固到什么程度呢?1974年,山东临沂地区发现了东汉的环首刀,含碳量为0.7%。刀子上刻有铭文: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炼了30次,也就是这把出土的环首刀使用百炼钢技术锻打30次。汉朝先进的钢铁工业为汉军作战提供了极具杀伤力的刀具。汉朝的钢刀引发了罗马人的兴趣,罗马的史料里就明确记载罗马人对汉军刀具的羡慕——没有一种铁能和中国(汉朝)的钢相媲美。

腰引弩:东汉军队装备了射程远的腰引弩,弩手利用腰部力量发射弩箭。根据《晋书》记载,士兵用腰引弩射击需要耗费大约9石的力气。明朝的《武备志》记载,腰引弩,或者说腰开弩需要力气大的士兵才能拉动。从《晋书》和《武备志》的记载就能看出,东汉军队装备的腰引弩为弹射力大、杀伤威力大和射程远的武器。

除了环首刀和弩,西域汉军灵活的战术成为战胜强敌的法宝。

汉军的灵活战术在西汉和东汉的汉军中都有体现,比如在汉军反击匈奴的漠南决战中,霍去病带领800将士孤军深入,消灭匈奴2028人,获封“冠军侯”。两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率领汉军孤军深入,重创匈奴。而班超在西域抗击贵霜帝国的作战,也有派出部队切断敌军后勤补给,半路伏击敌军求援部队的精彩战术。汉军擅长打“特种作战”,以少胜多的特点在霍去病、班超指挥的汉军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汉军的屯城、先进装备和战术在东汉帝国抗击贵霜帝国的战斗中体现的非常突出,而东汉帝国打败贵霜以少胜多的战例,就直接证明了东汉军队能以数千人的兵力有能力守卫西域的广大国土。

公元90年,贵霜帝国出动了7万大军进攻西域。而班超这边仅千余汉军守卫西域。面对强敌的进攻,汉军怎么做的呢?汉军依托坚固的屯城顶住敌人的正面进攻,汉军依托弩箭和屯城的有利地形,大量杀伤贵霜士兵。

就在守卫屯城的士兵和贵霜军队硬刚的同时,另一部分汉军采用极其灵活的战术,切断了贵霜军队的后勤补给。贵霜军队顿时乱作一团,但贵霜军队的指挥官故作镇定,请求龟兹援军的到来。

贵霜军队派出一支求援部队向龟兹进发。但就在前往龟兹的半路上,汉军已经设好了埋伏圈。数百名汉军士兵历经战阵,用弩箭和环首刀等武器猛烈进攻准备前往龟兹求援的贵霜求援部队。经过激战,汉军打得贵霜求援部队全军覆没。贵霜军队接连遭到汉军重创,被迫撤出西域。

总而言之,东汉帝国屯田开发西域,发展经济,为军队作战提供后勤支持。屯城为汉军提供坚固的防御工事,而先进的装备和灵活的战术,让汉军有了“一汉杀五胡”的壮举。东汉的将士们在屯田、屯城和装备、战术四大要素的支持下,以数千人的兵力牢牢守住了西域国土,并在战略上策应汉军主力歼灭匈奴的战斗。

到了公元94年,伴随着汉军打败北匈奴的时代背景,班超打败了焉耆、尉犁等西域国家,西域50国归附汉朝,东汉帝国武功赫赫,版图辽阔,四夷宾服。

参考资料:

〔1〕《2000年前的疏勒城血战:孤城抵挡匈奴大军,仅13人生还》 宋宇晟 中国新闻网

〔2〕《丝绸之路的地标——疏勒城》 杨镰 《文史知识》杂志

〔3〕《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东汉》 黄新兴 台海出版社

8 - 0